「咚!」「咚!」「咚!」
真定城內,鼓聲如雷,此時真定的城牆之上正爆發着一場激戰。
真定城東,數千名清軍在城外列陣,在清軍大陣的正前方,兩桿高大的藍色甲喇章京旗,一左一右屹立在東郊的原野之上,伴隨着勁風的吹動獵獵而動。
兩桿藍色甲喇章京旗周圍,環繞着無數的藍白旗幟,恍若海洋一般。
清軍陣中奔馳着大量的游騎,護衛着兩翼的是蒙古的游騎,他們大多穿着裘衣毛皮,身上的盔甲相對要陳舊許多。
座下的馬匹大多不帶馬鎧,多是只有一副馬鐙和馬鞍。
一輛又一輛的雲梯依附在真定的城牆之上,雲梯的上下密密麻麻皆是攢動的人頭,一名又一名的奴兵正努力的向上攀登着。
那些奴兵衣着單薄,很多人的身上並未披甲,因此當城上飛矢襲來之時,他們身上的單薄的衣服根本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的防護便直接被穿透,直接將其射落下梯。
真定的城牆之上已經是被打開了數道豁口,源源不斷的奴兵此時正順着缺口處的雲梯向上湧來。
「滾開!」
一名身穿着亮銀白甲,頭戴着高頂頓項盔的分得撥什庫一腳便踢開了擋在面前的奴兵跟役。
分得撥什庫又稱代子,漢譯過來就是「領催」的意思,馬甲之優者選為領催,以司冊籍、俸餉。
領催是牛錄之中的副官,在牛錄之中地位僅次於牛錄章京。
他身上的盔甲形制與明軍極為相似,其實實際上模仿明時遼東軍的精銳所制。
甲片在外,沒有上漆,打磨拋光,明若銀盤,稱之為明甲。
盔甲鮮明,如三冬冰雪。
當然如今清軍的甲冑已經開始和明軍盔甲發生了不同的轉變,在身甲上不明顯,但是頭盔已經是發生了改變。
清軍戴的仍然是高頂頓項盔,但是盔頂之上區別於明軍,裝上了一根高高頂起的狀若避雷針一般的裝飾。
那分得撥什庫頭頂的針上掛着黑纓,背上還背着一杆二尺方的背旗。
身側數名身着釘着銅釘的棉甲,頭戴尖針高頂頓項盔的清軍馬甲兵,手執刀盾將其護在身後。
清軍軍制和明軍的軍制略有不同,在清軍之中的軍隊中。
軍中士兵主要分為三個等級,從下到上,依次為守兵、步甲、馬甲。
牛錄兵也被稱為披甲或甲兵,明軍則是稱為披甲。
普通的女真男子,從十歲開始,每三年參加一次考試,達標便為守兵,接着是步甲,再後為馬甲。
馬甲上為撥什庫,以馬甲內的優勝者選任,以司冊籍、俸餉,撥什庫漢譯過來就是領催。
撥什庫上為代子,又稱分得撥什庫,就是後世清朝之時所稱的驍騎校。
分得撥什庫上則是牛錄章京,便是一牛錄三百兵之首。
八旗的最小單位是牛錄,滿族以射獵為業,每年到采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
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製。
牛錄既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是作戰時的一個單位編成。
一個牛錄滿編有三百戶人家,每戶抽壯丁一人,滿編三百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
父死子繼,兄亡弟代,如同明軍的衛所制一般。
簡單一點理解,可以將清軍中的牛錄章京理解為把總,分得撥什庫理解為副把總。
撥什庫就是百總,馬甲之類便是旗總,步甲則是隊長。
其餘的守兵、奴兵則對應明軍之中普通的軍兵。
「甲兵登城!」
那身穿着白甲的分得撥什庫手持着順刀,向前猛然一壓,口中呼喝着滿語寒聲下達了再度進攻的命令。
圍城已經是有了差不多五日的時間,城中並沒有多少的守軍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8s 3.95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