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輪換的軍隊抵達,呂武讓他們休息了三天,下令開拔南下。
這一次晉軍不會明晃晃地打着討伐楚國的名義南下,藉口其實是現成的,也就是去年沈國背刺晉國。
中原的列國無法沒有得到「聽成」的指示,南方的陳國和蔡國這是有晉國的使節團先後過去。
之前,呂武建議頓國集體搬家,搬家後的頓國原有城邑則是賣給了陳國。
城邑買賣在當今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交易,主要是諸侯對疆域沒有明晰的概念,再來是城邑歸屬變更不是什麼不能接受的事情,你情我願的買賣或是贈送時常發生。
晉軍離開「新鄭」進入「許田」撞到了楚國的使節團。
楚國的正使是薳啟強,求見之後沒有多餘的廢話,邀請呂武率軍前往「湛阪」會獵。
「我正欲往『聃』以報沈背叛之仇。如楚侯有會獵雅興,可往也。」呂武才不慣着楚國。
其實就是「湛阪」距離「新鄭」有點近,開戰不免會讓鄭國入局,不附合呂武的全局佈置。
那個「聃」並不是沈國的都城,一國之君經常會挪地方換着居住,導致沈國沒有固定的都城。
數十年前的沈國怎麼樣已經是過去式,現如今的沈國不過是一個人口不會超過八萬的國家,沒有呂武兩年前的入侵,沈國打從實際上已經成為楚國的一個傀儡國。
而頓國是跟沈國相同的情況,不一樣的地方是頓國的人口更少。
沈國對晉國的恨意太強烈,以至於明明在晉國的操作下得到解放,用背刺的方式來進行回報。
有其歷史糾葛就是這般,有仇恨會無視掉恩情,執拗一些寧願遭到滅國的下場,不願意接受來自仇人的善意。
當然了,晉國清除控制沈國的楚國貴族未必是善意,可能是挖一個巨坑讓沈國爬不起來。
不過話又說回來,哪怕呂武上一次沒有挖坑,沈國早就已經跌進深坑,自個兒好像也沒有想要爬起來的意思,反而嫌棄晉國多事呢。
薳啟強這一次的辦事方式非常利索,代表楚君熊招接受呂武前往「聃」的會獵邀請,一點不拖泥帶水的走人了。
晉軍渡過洧水先進入陳國的地界,包括呂武在內的一眾晉國「卿」去了「陳(都城)」接受陳君媯弱的款待,一直等待楚君熊招率軍八萬北上的消息,才離開「陳」繼續南下。
離開「陳」不久,解朔找到呂武,說道:「陳將生亂。」
呂武也看出來了。
陳君媯弱有兩個兒子,明顯是比較喜歡小兒子留,不喜歡從鄭國娶的那個女人的兒子偃。
姬周(國家)是長子繼承制,貴族還能不那麼講究,一國之君可不能任性,不然對國家來說就是取亂之道。
「陳侯非為君者。」呂武給下了一個定性。
說起來,晉國冒了很大的風險來接納陳國,用意當然是利用陳國來不斷吸引楚國出兵北上。
這一個決定來自晉悼公,實行之後卻是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那一段時間吳國大動作不斷,吸引了楚國的所有注意力,算是讓陳國逃過一劫。
等待楚國收拾完了吳國,隔年晉軍卻是南下了。
如果晉軍只是南下武裝遊行,作為棋子的陳國當然還有大用處,結果是晉軍取得了「郜之戰」的大勝,跑去楚國都城「郢」玩閱兵,還進行了飲馬大江的壯舉。
以當前的形式來看,陳國對晉國當然還有用,只是用處已經不那麼大,屬於雞肋性質了。
他們抵達「頓1」進行駐紮。
士匄、中行吳先後對呂武表達了跟解朔相同的猜測,前者好像挺有想法,後者則是一種覺得「世態炎涼」的感概。
中行吳有那個感覺就對了!
在原版的歷史上,晉悼公在位和薨逝後的數十年之內,諸夏這邊的列國一再生亂,很多國家爆發內亂的原因相當荒唐,基本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6s 3.978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