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熊審不是死在交戰的當時,或是亡故在兵敗回國的路上,要不然楚國和晉國絕對沒完。
根據這個叫羋遠的人說法,回國不到幾天的熊審就突然薨了,死因有點難以進行辨證,猜測是猝死之類。
說起來也真是特娘的悲劇啊!
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之內,幾個強國的國君先後入土,迷信一點都該好好地想一想老天爺到底是怎麼了,一連有國君故去是不是在發出什麼警示。
哪幾個強國先後有國君逝去?去年齊君呂環死在女人肚皮上,今年晉君姬周在病榻咽了氣,還有楚君熊審死在外出遊獵的戰車上。
齊君呂環就不用說了,活着的時候沒幹成什麼事情,還讓齊國變成那副模樣,齊人不去破罵、挖墓、鞭屍就罷了,懷念個蛋蛋。
倒是晉君姬周和楚君熊審在位期間成了不少。
晉國當然是從一再內亂中重新穩定下來,並且化解了晉國西邊和東面的危急。這些成績未必是姬周策劃,卻是得到他的點頭執行,功勞怎麼都要算一份。
不要看楚國在「沫之戰」戰敗,楚君熊審在位期間鞏固了楚國在南方的霸主地位,一度打得吳國失去半壁江山,成功地架空了幾個小型諸侯國為兼併打基礎。這些都算是實打實的成績。
事實上,作為一個領導人,哪怕那個領導人每天吃飯、睡覺、玩女人,只要國家的發展不錯,功勞都會給算上一份。而這算是明擺着「潛規則」的一部分。
講一句更實在的話,要是沒有領導人的任命(哪怕是被迫),那些有本事的人,他們有那個舞台去發揮嗎?所以說功勞有他們一份,沒毛病的。
呂武有些懂了。
算一算時間的話,晉國出使楚國的人應該還在路上,等於楚國不是得到晉君薨逝的消息才派出使節團到「新田」。
應該是楚君熊審先薨逝,楚國派出使節團到半路得知晉君薨逝的消息,他們因為路途的關係,搞得像是來對公子彪繼位進行觀禮。
這樣算起來,楚君熊審的薨逝要早於晉君姬周,由於兩位國君的薨逝時間相距不遠,也許會在後世的一些作品中被帶上一種「冥冥之中」的色彩。
「我會派使節南下……」呂武停頓下來,不太好說是參加楚君熊審的葬禮,還是去參加楚國儲君熊招的繼位大典。
羋遠心裏大大鬆了口氣,試探道:「你我兩國皆有國君薨逝,亦同有新君繼位,不如且先罷戰?」
罷戰?呂武怎麼可能貿貿然做出什麼回應。
話說,楚國為什麼要尋求與晉國的停戰?是楚國的國力不行了,還是楚國又爆發內亂,乃至於吳國又雙叒叕雄起啦?
如果是上面那些情況,晉國就是咬牙苦撐也非得跟楚國拼了不可。
什麼晉國新君彪年幼之類?年幼了好啊!
國君年幼,國家大小事務是元戎和眾「卿」在拿主意,省了頭頂上有個傢伙胡搞亂搞,晉國能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來跟楚國掰腕子。
呂武用怪異的目光打量羋遠幾眼,問道:「可是貴國君位歸屬有所不妥?可要我國相助?」
這並不是在嘲諷、譏諷什麼的。
別看晉國和楚國是敵對關係,關乎一國正統繼承問題的方面,國君與國君是不分家的。
可能現代人會不理解,然而春秋時期的敵國出兵幫忙扶正君位是一種常規操作,事情辦完了又繼續打生打死也不奇怪,只是一般會化干戈為玉帛。
說白了,國君是獨一檔的生物,大臣和貴族跟國君並不在同一檔。各國的國君,他們對於維護君權的立場是一致的。
「並無!」哪怕楚國在君位上真的出問題,羋遠也不會承認啊!
呂武想了想又說道:「可需我放歸子囊?」
羋遠再一次想都沒想,說道:「我國並無此人。」
臥槽?
無情!
不愧是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1s 3.976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