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崔杼在得知齊君呂環已經逃走的消息後,已經後悔發出停戰的請求。
「陰武終究還是秉承身為人臣的恪守,怎麼會加害一國之君呢?」崔杼並不知道自己想錯了。
是呂武先發現正面戰場的戰鬥停了下來,才決定將齊君呂環給放走。
先後順序很重要的。
心裏後悔了的崔杼說到底還是一個正統的春秋人,沒有馬上翻臉不認人。
他在思考翻臉的成本會有多大,值不值得,應不應該,繼續給那麼打下去。
另外一邊。
呂武則是會合了率兵要來增援的士魴。
有一個「師」後續上來?
呂武將陰氏的騎手散出去抓捕四處奔逃的齊國黎庶,自己則是帶着士魴以及那個「師」來到齊軍的陣線後方。
這麼一搞,摁下暫停鍵的齊軍,一下子陷入了四面的包圍之中。
情況是,魏琦帶着三個「師」從前、左、右包着齊軍;呂武和士魴則是帶着一個「師」堵住了齊軍的後路。
魏氏的兩個「師」跟齊軍交戰了約半個時辰,不再是滿編狀態。
不過,相比較起來,齊國的中軍硬抗魏氏兩個「師」,傷亡方面要大得多。
魏氏折損的兵力應該是千人左右?
齊國的中軍損失的士兵約有四千?
考慮到是晉軍在向前推進,己方的傷患能夠及時抬下去救治。
齊軍則是一再被迫後退的一方,傷患不得不留在原地,可能會被推進的晉軍踐踏而死,又或是被晉軍士兵順手給予最後一擊。
毫無疑問的是,齊軍士兵折損進去就是真的沒了,晉軍的傷員也許還能再搶救一下。
絕對不能說齊軍的中軍太廢材。
很多軍隊的傷亡率達到一成,迎來了當場瓦解的下場。
一支軍隊的傷亡率達到將近三成左右才崩潰,已經可以說很不錯了。
這也是一流強國與其它諸侯國的區別。
傷亡率達到一成就崩潰,說的就是那些二流或三流國家。
而晉國和楚國打過折損過半依然酣戰的戰爭,充分給世人展示霸主國的軍隊該是有何等的韌性和意志。
呂武見到了崔杼,訝異地發現這位齊國執政看上去還很年輕。
當然,所謂的「年輕」只是相較於各國的執政而言。
各個諸侯國的執政一般超過六十歲,崔杼看上去應該只有四十來歲,真的是很年輕啊。
殊不知崔杼也在感概呂武的年輕。
二十來歲就是霸主國的「卿」,不能說獨一份,卻是年紀輕輕就站在了權力的巔峰階級。
「見過陰子。」崔杼老老實實行禮。
其餘隨行的齊國貴族行禮,口呼道:「拜見陰子!」
一個是「見過」。
另一群是「拜見」。
用詞也代表了本身的地位階級。
他們是在兩軍萬眾士兵的注視下會面。
晉軍沒有解除對齊軍的包圍。
齊軍擠成一團在等待命運的裁決。
呂武彬彬有禮地進行回禮,等待有人抬來案幾以及圃團,佈置好商談的會場。
啥???
竟然要抬來案幾和圃團?
甚至要打起遮陽的帳篷。
以為只是這樣嗎?
那麼簡單怎麼能承托出貴族該有的逼格。
別說即將進行談話的是來自晉國的「卿」和來自齊國的執政。
哪怕是作為擺設,酒水以及水果、蜜餞,一應的皿具啥的都該有!
如果不是軍中沒有侍女,都要讓她們出來露露臉。
小白和小青?
她們是呂武的貼身女婢,不是普通的侍女,不適合拋頭露面。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352s 3.980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