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船北馬,各有所長。
地域的局限性,對征戰有着顯着的制約。
這便是丞相併不採納鄭璞的建議,不打算以魏軍俘虜入交州征戰的緣由。
雖然昔日有伏波將軍馬援深入交州、平定嶺南叛亂的先例。但對於大江以北的將士而言,交州嶺南之地那悶熱的氣候、遍佈的癘瘴以及橫行的毒蟲,仍是非戰而損概率最高的地方。
堪稱為令北人談虎色變的不歸地。
這點,曾經隨軍討平南中叛亂的鄭璞,不可能不知道。
而明知如此,卻還要繼續建議,乃是他根本不在乎這些魏軍俘虜的死活。
抑或者說,他是為了不讓大漢提前步入糧秣之困、為了不耽誤還於舊都的大計。
作為籌畫士,出謀劃策時必然要思慮周全。
既然他聲稱伐吳,乃是為了誘魏軍主動前來決戰,在做出建議之時,自然也要思慮表面上僅有六萬、實際上仍有近九萬的關中大軍預留糧秣。而在糧秣無法增加的情況下,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讓三萬有餘魏軍俘虜組建的新軍減少糧秣的損耗!
對,鄭璞的隱晦用心,乃是將這些魏軍俘虜盡當做戰事的消耗品。
蓋因現階段大漢的國情,根本沒有奪下交州的欲望。
就如河西走廊很早就大漢光復了,但無人有過進軍河套平原的念頭一樣,現今奪下交州乃是捨本逐末、得不償失。
軍無利不動,地處邊陲且遠離中原的交州,根本無法裨益大漢還於舊都的大計。
相反,而是讓大漢浪費有限的人力物力、做無用之功罷了。
從戰略意義上而言,驅兵入交州乃是想聲東擊西,將江東的一部分兵力牽制在交州,從而令東三郡或永安的戰事更順利一些。
是故,鄭璞打算以魏軍俘虜進軍交州就很好理解了。
三萬有餘的魏軍俘虜浩蕩殺來,必然能將江東派遣對等或者更多的兵力入交州防禦,如此,漢軍戰略目的可達成;而這些魏軍俘虜戰死一些、再非戰損一些......
人死得多了,糧秣的損耗自然也就減少了。
至於,如此狠戾的做法,是否會導致那些魏軍俘虜反叛嘛~~
無需擔憂。這候 章汜
一者,待他們隱隱有所悟的時候,也差不多戰罷歸來了。
只需要給依舊活着的人,兌現戰前的承諾與賞賜,誰還會念及死去的人呢?
其次,他們即使想叛亂了,又能往哪去呢?
在交州這種荒蠻之地,他們遠離了大漢的嚮導與將率,就連個村落都難以尋到,同樣會迎來水土不服以及無有醫藥而亡故的命運。
倒戈江東就更不用想了。
江東連自家士卒都不體恤,他們倒戈過去還不如留在漢軍中呢!
最後,他們何必要半途而廢!
都死傷不少人了,都要即將迎來漢軍兌現承諾與賞賜的曙光了,那些依舊活着的幸運兒,為何要在臨門一腳時放棄?
生逢亂世,人命本就不值錢。
身為黎庶時連果腹都要傾力而搏,他們作為無有出頭之日的俘虜,為何不抱着必死的決心拼一次!不管怎麼說,大漢官府的賦稅與徭役要比魏國或吳國輕薄得多,他們若是能成為大漢子民,至少能溫飽可續.......
洞悉人心與人性,便可有恃無恐。
行事素來狠戾、不愛惜羽毛的鄭璞,就是基於此,在還於舊都的裨益與魏軍俘虜的死活中選擇了前者。
但丞相不會。強犧 讀犧
那時,在察覺鄭璞的用意後,
他便岔開了話題,讓鄭璞不復有機會再議此策。
因為他知道,鄭璞的性情委實太固執了!
沒必要給他機會聒噪不止、喋喋不休。
與先帝劉備猶如雲龍魚水的丞相,覺得既然將這些魏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s 3.9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