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與隨朱桓而來的河內士紳代表見面,談天說地,縱論古今。筆神閣 www.bishenge.com
從張汪口中,眾人得知孫策雖然沒有親口答應,卻也沒有否決朱桓的建議,除了司馬懿必死之外,其他人都有活命的機會,心裏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心情也輕鬆了很多。雖然不明白為什麼孫策這麼討厭司馬懿,一定要殺他,可是這與自己關係不大,大可不必為司馬懿強出頭。
聽說孫策允了朱桓與張春華的親事,不少人也心動起來,誇起吳國君明臣賢,而且大多少年英俊,朝氣蓬勃,令人嚮往,羨慕不知誰家的女子有福氣,能嫁給這樣的少年英雄,然後就互相推薦,拐彎抹角的提親。
孫策心知肚明,卻笑而不語。聯姻是大事,豈能讓這些河內人輕意如願,有一個張春華做榜樣就夠了。
攻城是軍事,孫策就將勸降的具體事務交給了朱桓,由他發佈公告,召集有親人在城裏的人家,選出代表到城下勸降。他本人則繼續東巡。世家代表本想陪着,卻被他婉拒了。
隊伍里只多了一個人:張春華。她與朱桓有了婚約,只是年齡尚小,還不到生育的時候,身為孫策的心腹,朱桓自然要遵守這個新的習慣,便請示孫策,將張春華送到王后身邊侍候,順便學些禮儀。孫策明白他的心意,慨然應允。
開了這個頭之後,不少人都動了心思,想將家中的適齡女子送到袁衡身邊,萬一有機會中了孫策的意,說不定還能在十二殿中佔據一席之地。孫策已經明確宣佈後宮只有十二夫人,但王后佔不佔一個名額,橋氏姊妹算一個還是兩個,卻沒有定論,總而言之還有可能,自然不能輕易放過。
但這些要求都被袁衡拒絕了。除了張春華之外,袁衡沒有接受任何人。這當然引起了一些非議,不少人私下裏說袁衡是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所以不接受河內女子入宮。
袁衡聽到這些話,一笑置之。
孫策一路向東,繼續巡視,在獲嘉與毛相見。秋收已經結束,毛正在各縣安排種冬麥,加上黑山軍第二批遷居河南的人員也在這時候經過,毛要安排沿途的食宿。近十萬人,這個工作並不輕鬆,每天需要準備的糧食就是一個大問題,萬一有人生病,還要及時醫治,以免引發疾疫。毛特地請來了活神仙于吉。于吉與黃巾淵源甚深,與黑山軍有種天然的親近,既能治病,又能安撫人心。
毛請見時也帶了一個隨從:功曹楊俊。
楊俊是河內名士,在河內很有影響力,也有理政之才,毛穩定河內得到了他不少幫助。他為人剛正,拜見孫策之後,直言不諱的提出了司馬懿的問題。
孫策知道,對司馬懿的處置與他之前的習慣不同,對此有疑問的人很多,只是有些人不敢說,有些人以他過於信任,不願說,楊俊沒有這樣的顧忌,主動發問,也代表了不少人的心聲。面對楊俊的疑問,他沒有急着回答,等到眾人一起來拜見時,他才重提這個問題。
「河內乃京畿之地,服膺儒學的人應該不少?」孫策面帶微笑,環顧四周,目光從眾人臉上一一掃過,將所有人的反應盡收眼底。有人若有所悟,有人一臉茫然,有人心虛的低頭作沉思狀,有人則以熱烈的目光迎視孫策,恨不得舉手作答。
孫策最後還是看向楊俊。楊俊本就是儒生的代表,他就學於陳留邊讓,邊讓被孫堅殺了之後,他還為邊讓守過墓,有人曾報到孫策面前,是以孫策早就聽過他的名字。
楊俊躬身說道:「這是自然,儒學乃聖人所傳,天下正道,我河內研習者甚眾。」
「敢問季才,夫子為人如何?」
楊俊不解其意。「臣愚鈍,敢問其詳。」
「夫子為師為父,平時與子弟相處,總是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否?」
在這個時代,道貌岸然並非貶義詞,但孫策這句話明顯有所指,只要不傻,都聽得出不是什麼褒貶之義。楊俊沉吟片刻,又道:「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似乎與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相去不遠。」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48s 3.968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