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勢在必行,孫策決定將這個面子給周瑜。筆神閣 bishenge.com
周瑜是他最早的戰友,這些年來一直全力支持他,不管是平定江南,還是頓兵牂柯,周瑜不喜不悲,總是盡心盡力的完成任務。蔡邕學貫儒道,精通五經,是老一代的文豪。蔡琰寫《士論》,研習梵文,鼓吹新政,幾乎是新王朝的文膽。周瑜娶了蔡琰,成了蔡邕的女婿,既承負着老一代讀書人的期望,又為新一代的讀書人護航,是理想的代言人。
況且周家還有人在長安,將來進行統戰,周瑜會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榜樣。
問題也不是沒有。廬江周家也好,陳留蔡家也罷,都是數得上的世家,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會讓世家誤解,以為他們的春天又來了。因此,在同意稱帝之前,要把一些原則落實下來,形成共識,作為新王朝的發展綱領。
孫策坐了起來,披上衣服。「有紙筆嗎?」
「嗯?」袁權眨着眼睛。
「我要草擬一些文書。」
「大王,這可是稻香殿,不是理政所在。你在妾的殿中草擬文書,將來會有人說妾干政的。」
孫策想了想,笑道:「民以食為天。在你這稻香殿擬文書,將來肯定會被載於史冊,希望我這份文書能讓普天下的百姓都能聞到稻香,衣食無憂。」
袁權聽了,收起笑容,披衣下床。「既然如此,就算惹人非議,妾也認了。」她取來一張小案,擺在床上,又取來筆墨紙硯,親自磨墨。孫策盤腿而坐,閉目沉思良久,提起筆,在上好的江東竹紙上寫上第一行字:
夫治國如修道,須陰陽和諧,五氣均衡,內壯而外強,方能延年益壽,盡其天年。
——
兩天後,孫翊、孫尚香到周府拜訪周瑜,請教軍事,孫匡、徐華則向蔡琰請教繪事,同時帶去一份孫策親筆書寫的文稿,請周瑜、蔡琰共同商議、潤色。
周瑜看完文稿,便明白了孫策的用意,孫策同意稱帝,並願意將這個榮譽給他,但有些原則必須先行確定,周家、蔡家要以身作則,率先做出表態,並形成治國綱領,確保以後都會遵行,不會輕易改動,更不會束之樓閣,成為虛文。
夫妻二人反覆研討之後,喜出望外。倒不是因為孫策接受勸進,而是因為孫策這個綱領與他們秉持的觀念並不衝突,雖然孫策沒有提及聖人、三代,王道、帝道,也沒有引經據典,但所有的原則都符合儒門的希望,比如平衡君權臣權,比如仁政愛民,比如薄斂輕賦。如果說有區別,那也是孫策所擬的原則更樸實,更具體,更具可行性,而且將民的定義進行了拓展,涵蓋了所有的百姓。
蔡琰看完之後,只有一個擔心,這個綱領很可能成為束縛孫策自己的繩索,比如孫策要求限制權貴在百姓中的比例,控制貧富差距,很容易引起一個疑問,作為最大的權貴,孫氏皇族怎麼限制,孫策本人怎麼限制?
周瑜倒是很放心。他對蔡琰說,大王站得高,看得遠,對歷史的理解深刻,眼界絕非普通人可比,他既然能提出這個方案,自然會考慮到這一點。你就先按他的綱領進行潤色,然後附上意見,由他自己進行取捨就是了。張相、虞翻都是聰明絕頂的人,就算大王一時疏忽,他們也會提醒大王的。
蔡琰欣然同意,連夜對孫策的文稿進行潤色,次日便由周瑜親自送入宮中。
孫策看完之後,稍微進行了一些修改,隨即派人謄寫數份,分送首相張紘、計相虞翻、政務堂祭酒黃琬、軍師祭酒郭嘉、軍師沮授、劉曄,諫議大夫荀彧等人,請他們做好準備,屆時一起討論。
收到這份文件的都是聰明人,知道這是孫策分發這份文件的潛台詞,不敢怠慢,仔細研究了一番,寫好討論的要點,準備好腹稿,等待孫策的召見。
文件剛剛下發不久,襄陽學院祭酒蔡邕到達建業。
蔡邕來建業是為了主持孫堅的喪事。他學識淵博,文冠天下,通曉治喪的各種禮儀流程,又是寫墓碑的專業戶,由他來主持孫堅的喪事再合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62s 3.942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