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長史楊修率先發難,在朝會上痛心疾首,指責朝廷反應太慢,姑息養奸。筆神閣 bishenge.com當初曹操入侵荊州,侵佔巫縣,朝廷沒有及時制止,只是不痛不癢的發佈了幾道詔書。如今袁譚效仿,變本加厲,居然入侵司隸,蓄意挑起戰爭。
如果朝廷再不及時嚴斥袁譚,大將軍一怒開戰,山東危矣,朝廷危矣,大漢危矣。
話音剛落,便有人反駁。曹操入侵荊州,大將軍為什麼不在三峽反擊,反而派兵圍攻上庸。三峽仰攻不易,難道上庸就容易了?結果證明,黃忠出兵快一年了,不僅沒能拿下上庸,連房陵都沒解決,是大將軍決策失誤還是黃忠無能?再說到洛陽,袁譚侵司隸,魯肅節節敗退,這樣的人也能做洛陽督?
朝廷上響起一片譏笑之聲。大家心裏都有些數,朝堂上吵架都是虛的,戰場上的勝負才是重點。曹操佔了巫縣,孫策無力奪回,在漢中的攻勢又遲遲無法取得進展,周瑜年初出兵武陵,半年過去了,還滯留在武陵境內,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真正進入益州。如果說叢林作戰的確不易,那現在魯肅放棄了洛陽就足以說明問題:孫策戰線太長,兵力分散,在任何一個方向都進攻不足,防守也堪憂。
換句話說,這一年多的戰事證明了他們之前的猜想:孫策並非不可戰勝。既然如此,大將軍長史楊修喊得越凶,說明孫策越心虛,越着急,朝廷也就越發毋需理會。
楊修嗤之以鼻,痛斥那位官員是非不分,為虎作倀。他辭鋒犀利,在朝堂上無人能及,卻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大家心裏都有數,戰場上解決不了的問題,想在朝廷上靠唇舌翻盤的可能性微乎其乎,說得再好聽也無濟於事。
爭論的焦點最後涉及到一個問題:朝廷是否應該遷回洛陽?
這一次,楊修和涼州派成了盟友。楊修反對朝廷遷回洛陽,理由是洛陽已成廢墟,又被袁譚佔據。袁譚是誰?他是逆臣袁紹的兒子。朝廷大度,罪止袁紹一人,沒有追究袁譚的責任,但袁譚畢竟是袁紹的兒子,他身邊還圍着一群黨人,朝廷遷回被他控制的洛陽豈不是羊入虎口,主動去做傀儡?袁紹在世的時候矯詔,天子如果回了洛陽,袁譚肯定會挾持直天子,代行詔書?
涼州派也反對天子遷回洛陽,原因更加偉光大。長安本是大漢故都,讖書上說大漢天命已終,當年遭受赤眉之禍,光武帝才迫不得已遷都洛陽,為此還改洛陽為雒陽。事實證明,改名了解決不了洛陽的問題,所以大漢才會遭受此劫。現在既然已經遷回關中,又屯田有成,朝廷中興有望,為什麼還要遷回洛陽?
也許是楊修等人說得有道理,也許是為了照顧楊修的面子,天子當廷否決了遷都回洛陽的提議。
隨即有人提出,儘管洛陽已經廢了,畢竟是舊京,還是要加強監管的。孫策節制八州,卻沒有節制司隸,魯肅以吳王麾下都督的身份據洛陽本身就不合情理。袁譚是冀州牧,也不適合節制河內、河南,不如讓袁譚領司隸校尉,這樣就名正言順了。
楊修強烈反對,但反對無效。朝廷本來就有扶持袁譚與孫策對抗之意,只是魯肅退得太輕鬆,袁譚雖然佔據了洛陽,卻沒什麼實際的戰功,暗地裏答應的封王也沒辦法出口,只能先加個司隸校尉以示鼓勵,等袁譚取得更大的戰功再封王不遲。
辯論越演越烈,卻影響不了朝政,朝廷很快發出詔書,拜袁譚為左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
——
詔書發出,最先着急的是賈詡。
河東、弘農都屬司隸,袁譚為司隸校尉,就有權過問河東、弘農的軍政,調整官員,安插親信。朝廷這麼做,顯然是在敲打賈詡等人,讓他們不要消極怠工,否則下次可能就直接讓袁譚節制二郡了。
河東是鹽鐵產地,是賈詡手中經濟實力最強的郡,賈詡當然不肯放手。他隨即傳書袁譚,一來表示慶賀,二來詢問袁譚下一步行動,表示願意策應袁譚作戰。
接到朝廷的詔書,袁譚前退兩難。他看得懂朝廷的意思,要想封王,拿下洛陽一個空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9s 3.942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