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有心讓楊國忠預聞此事,陳玄禮這一反對,讓他有些為難。陳玄禮說得沒錯,楊國忠不諳軍機,知與不知沒多大的區別。
「父皇,兒臣以為,平定吐蕃,千古壯舉,秦皇漢武未之成矣,必要萬無一失。」李亨早就對楊國忠看不順眼,兩人暗中較着勁了,此時不落井下石,更待何時?
楊國忠眼中如欲噴出火來。
如此大事,若他得聞,他的地位就會憑空提升很多。若是不得預聞,那麼,他的信任就打了折扣,他惱怒無已,狠狠剜了李昌國一眼,卻是換來李昌國如劍的目光回刺。
在座之人中,就剩下李林甫沒有表態了,眾人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
李林甫一如既往的表現,不動聲色,端起茶盅呷得幾口,淡淡笑道:「楊國大人才幹非凡,是大唐的棟樑,如此軍機倒也能知聞……」
楊國忠暗舒一口氣,對李林甫不乏感激之意。
楊國忠能有今曰,靠的是楊貴妃的裙帶,然而,若無李林甫的提拔與指點,也沒有他的今天。一旦得勢,這小子就暗自盤算,要取代李林甫,早就對李林甫的相位構成了威脅,李林甫早就在找機會要收拾他,卻是一直沒有機會,眼下這等良機,李林甫會錯過?
「平定吐蕃,千古壯舉,謀劃一定要密!」李林甫老殲巨猾,點到為止,不再往下說。
其意已明,楊國忠剛剛升起的感激之情蕩然無存,暗中發誓,一定要找機會收拾李昌國、陳玄禮、太子李亨和李林甫。
如何決斷,就在李隆基了,眾人的目光又集中到李隆基身上。
李隆基眉頭緊擰,沉吟不語。
李昌國他們坦然而座,楊國忠卻是如坐針氈,緊張萬分,他的前途就在李隆基的一念間。若是李隆基留下他,那麼,說明他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若是不留下他,他的地位就成了大問題。
「楊釗,你忠心為國,朕心甚慰。然,你未習兵事,知預並無助力,還是不要知曉的好。」李隆基儘可能把話說得溫和些,讓楊國忠好受些。
楊國忠聽着李隆基的溫和話語,如同被雷霆劈中了,他千方百計討李隆基歡喜,送寶送禮,到頭來卻不如李昌國重要。
馬屁精固然能讓人歡喜,可是,與真正的功業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李隆基雖然大不如以前,畢竟還沒糊塗,志吞四夷的雄心壯志還在,思來索去,還是決定偏向李昌國。
「臣告退!」楊國忠長吸一口氣,儘可能把話說得平穩,然而,誰都能聽得出他的話音在打顫。
見禮之後,楊國忠快步離去,每走一步都在打顫,一出了門,只覺背上涼颼颼的,才發覺出了一身的冷汗。
李林甫沖李昌國微微一笑。
李隆基選擇了傾向李昌國,說明李昌國在李隆基心目中的份量不輕。以李林甫的聰明自然想得到,如此人物最好是為友,至不濟也不能為敵,這是在向李昌國示好。
只要不威脅到李林甫的地位,李林甫就會「動循恪令」,李昌國雖然了得,僅限於軍事方面,還沒有表現出有治世之才,對他的相位沒有一點威脅,他自然不用去樹敵了。
李昌國微微一笑,算是回答。
「李昌國,你說吧。」李隆基挪了一下錦墩,更加靠近李昌國。
「陛下,臣的謀劃是……」李昌國壓低聲音,開始解說。
一通解說,費時良久,李昌國方才說完。
李隆基、陳玄禮、李林甫、太子李亨緊擰着眉頭,沉吟不語,李昌國靜靜的等待,並沒有打擾他們。
如此重大的謀劃,李隆基他們自然是要品味推敲一陣。
過了一陣,李隆基沖李亨問道:「太子,你以為此計如何?」
「父皇,兒臣以為此計不可行!」太子李亨搖搖頭,道:「成算太低,太過冒險。雖說兵行險着,也要有足夠的成算,象這種連一成都不到的謀劃,委實難以施行。」
李隆基打量着李亨,不置可否,扭頭笑問陳玄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2s 3.956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