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江鎮的監軍太監,與崇禎皇帝是有直接聯繫的。
合併遼鎮,三年平遼,皇帝的心思和希望,方正化知道得比誰都清楚。當毛文龍請他前往寧遠,奉旨調遣遼鎮人馬時,他痛快地答應了下來。
「雜家定全力完成兩鎮歸併的大事,以助毛帥三年平遼,解皇爺之憂。」
方正化認為這是他立功的時候,促成此事,讓遠在京城的皇爺不再為遼東戰事煩擾。
「那就有勞公公了。」毛文龍與方正化見面的次數有限,但現在還是表現出對皇帝近臣,東江鎮監軍的些許尊重。
方正化接過文件,這是調動遼鎮人馬的計劃。先調一萬人馬及其親屬,將領也是經過挑選,官職都不算高,與祖氏關係也較疏遠的。
「第一批奉調的人馬,可能會是遼鎮的孱弱部隊,但對東江鎮來說,人口就是財富,可以照收不誤。」
毛文龍微笑着解釋道:「一個月後,再調第二批;三個月後,爭取將遼鎮全部調出,寧遠由我軍換防守衛。」
寧遠已經失去了其重要性,只是為了安慰朝廷,讓崇禎放心關門安全,才要派人馬駐守。
但駐守的兵力,毛文龍和郭大靖商定,已經削減到了三四千人,這是軍事機密,卻不會被外人得知。
方正化連連點頭,說道:「由東江軍守衛寧遠,方才萬無一失,令人心安無憂。」
顯然,崇禎也是這個意思。一是出於對遼鎮的不放心,其次則是對東江軍戰力的信任。
方正化手中的文件不僅有詳細的計劃和遼鎮主要將領的資料,還有東江軍的軍紀,以及優軍的諸項政策。
「想必在寧遠,還沒有人敢阻止欽使接觸遼鎮官兵,宣講政策。」毛文龍臉色逐漸正肅起來,說道:「但也不可不防,某些別有用心之人借兵變之類的鬧事。」
「如果遇到阻撓,方公公千萬要以自身安危為要,只須安全回到覺華島,後續工作由東江軍接手即可。」
對於毛文龍少有的關心,方正化只是哈哈地笑了幾聲,慨然道:「毛帥關切,雜家心領。但皇命在身,雜家又豈懼生死?」
毛文龍拱了拱手,倒不似作偽地贊道:「公公大義凜然,忠誠事君,毛某佩服。」
有點危險,但卻不大。糧餉已經由東江鎮控制,按月供給,不怕遼鎮不低頭就範,除非造反叛國。
送走了方正化,毛文龍又繼續寫未完的奏疏。
平遼滅虜已經完全由東江鎮主導,這得益於東江鎮主動地削減和控制糧餉,才使崇禎作出了這樣的決定。
而東江鎮要自己解決相當一部分的糧餉物資,就需要保持目前的政策,並藉助於土地的不斷增加,來維持財政收入。
要知道,儘管給予軍民很大的優惠政策,但百姓們創造的財富價值還是要超出官府所付出的。
其實,土地越多,財政贏餘越大,這與大明的賦稅收入是差不多的模式。
但最重要的區別就在於,在遼東沒有眾多不納糧的士紳,更沒有土地兼併,以至象大明那般錢糧的大量流失。
大明國內的情況則完全不同,朝廷財政窘迫,民間百姓餓殍遍地,貪婪自私的官紳卻不納錢糧,或是利用漏洞逃避賦稅,家中豪富卻不肯為國出一文錢。
所以,郭大靖率先提出了「因糧」之策,以解決朝廷財政困難,讓底層的百姓喘上一口氣。
「所謂因糧,即按財產多寡進行賦稅的增減。微臣以為,以賦稅五兩為分野較為適宜。繳納賦稅五兩以下者,不予加征;五兩以上的富戶,分別加征……」
「為慎重起見,可選一地作為試點,委任能員幹吏,施行之後觀其效果,再予以全面推廣……」
毛文龍寫完奏疏,卻沒有派人送出,而是收藏起來。
現在給皇帝上奏,不是好時機,當務之急是平遼,平遼以外的事情能不管就不管。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1s 3.968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