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了一年。
這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得先從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如京這個人說起。
張如京是個非常厲害的中國人,他先在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獲得工程學碩士學位,並在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1977年他進入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擔任工程師。
值得一提的是,台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當時也在德州儀器就職,直至1985年,而張如京則在德州儀器工作了20年。
後來張如京在中國寶島創立了代工廠商世大半導體,但彼時中國寶島已經形成台積電和聯電兩座大山,世大半導體最終被台積電以50萬美元買下,這一年正是2000年。
經過此事張如京決心回到大陸,當時中國大陸正在鼓勵發展半導體行業。
在世大被收購的第二個月,張如京就籌資了14.8億美元在開曼群島註冊了中芯國際。
能在短時間內就募集到了14.8億美元,可想而知張如京的魅力有多強,而資本是多麼看好他。
此後中芯在上海一口氣建了3座八英寸晶片廠,帝都建了2座12英寸晶片廠,隨後又收購了摩托羅拉在天津的一家8英寸晶片廠。
加速擴張使得中芯國際得到快速發展,2004年創辦僅4年的中芯國際赴美上市,很快就躋身半導體代工行業的領先陣營。
05年,中芯國際已經能生產出90nm晶片,比最厲害的台積電就晚了一年的時間。
而現在,在手機和電腦行業90nm晶片就是用得最多,最先進,普及度最廣的。
04年的時候,中芯國際就已經實現了盈利,整個04年收入9.747億美元。
按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超過台積電是遲早的事情。
可是張如京創辦中芯國際之初帶走了一批原屬於台積電的班底,且沿用了台積電的工廠運營模式,為訴訟的爭端埋下了隱患。
台積電從03年開始就藉此起訴中芯國際侵犯其專利權及商業秘密,中芯國際因此承受財務損失及技術限制。
04年官司打到一半,不堪其擾的中芯國際提出跟台積電庭外和解。
首次訴訟和解後,中芯國際與台積電達成互相授予對方專利權的協議,中芯國際需分6年支付1.75億美元。
自2005年起,前5年每年支付的3000萬美元賠償支出均佔中芯國際研發支出的30%以上,削弱了公司的研發投入能力,降低了經營收入和淨利潤。
但是06年台積電依然不肯罷休,繼續提起訴訟。
在這個情況下,身心俱疲的張如京提出了辭呈,辭去了中芯國際的職務,然後中芯國際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內鬥當中。
可以說中芯國際並不是沒有技術或者研發能力,主要在前進的道路上面經歷的波折太多,所以從05年之後,中芯國際的晶片製作工藝就逐漸下降,被台積電拉開了差距。
其實是一件很令人惋惜的事情。
如果張如京沒有辭職,中芯國際沒有在訴訟中被壓垮,又或者有某個強有力的力量能支撐它一把的話,也許未來不會被人卡脖子卡得那麼死。
不過好在,中芯國際在19年以後,在大牛梁夢松的帶領下,逐漸將晶片趕了上來,21年我們已經能夠生產7nm的晶片,只不過良品率還沒那麼高而已。
台積電的5nm甚至2nm,也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往後推進其實是很困難的事情了,這給了我們一個迎頭趕上的機會。
……
現在是05年12月。
正好在中芯國際的轉折期當中。
訴訟方面,搞不好曹陽還能抬一手。
至於資金方面……
曹陽指着中芯國際說,「就它吧,反正都是生產90nm,給大陸企業也相當於為國家發展做貢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7s 4.032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