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面站着。
雖然座位很緊張,可是觀象台的幾位常駐學者和太學祭酒、教授如徐岳、嚴畯、闞澤、趙爽、任安都有座,再加上從各地趕來的郡學祭酒、木學堂祭酒,一百多個座位,他們就佔了三分之一還多,幾乎坐滿了左側的座位。
看着那些文武重臣只能站在後面,自己率先安然入座,這些學者心非常好,一個個撫着鬍鬚,帶着矜持的笑容,輕聲與邊的人交談着。他們大多數在學報上發表過文章,相互之間甚至可能打過筆仗,今天卻一團和氣,談笑風生。
學者入座之後,國是院的老臣們魚貫而入,在太常卿的引領下,在右側座席依次入座,每一人進場,便有人大聲報出姓名,幾乎每一個姓名都能引起一片目光,引起一片低呼。
「國是院祭酒,江夏黃公琬。」
「國是院,弘農公楊彪。」
「國是院,扶風士孫公瑞。」
「國是院,廬江周公忠。」
「國是院,東萊逢公紀。」
「國是院……」
「……」
國是院入場之後,翰林院的幾位學者也在祭酒蔡邕率領下入座。比起國是院的老臣,他們的名氣相對小一些,讀書人熟悉他們,對文章不太關心的人則未必熟悉。但也有例外,比如蔡琰,她不僅是西域大都督周瑜的夫人,更是吳王的文膽,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翰林院入場後,樞密院接踵而來,朱儁領頭,五位即將上任的大都督、十二位戰區督或者代表緊隨其後。與之前的學者或老臣不同,這些人大多正當少壯,步履矯健,動作乾淨利落,自有武人的豪邁。他們一入場,講堂的右側座位立刻顯得份量十足。
吳王孫策終於出現在眾人面前。他沒有穿華服,而是一士子打扮,除了頭上式樣別致的紫金王冠,幾乎看不出他的王者份。他健步入場時,後跟着一群少年少女,充滿青朝氣,既有孫權、孫翊等孫策的弟妹,也有孫勝、孫捷等小一輩,還有不少重臣子弟,如周瑜子周循、魯肅子魯淑、黃忠子黃敘,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是左都督孫尚香、右都護孫翊。他們站在孫策的左右,目不斜視,腰背直,不苟言笑,讓人望而生畏。看到這兩人沒有與五大都督、十二戰區督坐在一起,卻和孫策坐在一起,所有人心裏都清楚,他們不隸屬於樞密院,只聽孫策一個人的命令。
眾人入座,闞澤主持儀式,先致歡迎辭,隨即請徐岳登壇開講。
徐岳起,向眾人行禮,緩步登壇,環顧四周,不緊不慢地開了口。
「諸君,天地生人,元行祭天之禮,以示敬天之道。然,今之祭天,不鳴鐘鼓,不燔禮玉,不獻三牲。何也?天雖有道,卻無,山崩河決,萬民輾轉哀嚎之際,天何言哉?賊臣亂政,妄行殺戮,洛陽付之一炬之時,天何言哉?是以,天可敬之,不可倚之。可倚者,人也。如何倚人?倚人之心智,觀天地之道,循道而行,王以道治國,臣以道安民,士以道修。」
徐岳侃侃而談。台下聽眾雖然都知道這次的祭天與以往有所不同,卻並不是每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聽了徐岳的講解,絕大多數人都有些吃驚,尤其是翰林院的成員。
徐岳講完了觀點,隨即開始講解月繞行軌道。他用精確的計算證明,天地之道是可以計算的,或許很難,卻絕非不可捉摸。與其燔玉祭天,信奉巫覡之言,不如潛心研究,以人之心智體會天地之道。
徐岳講完,再次拱手施禮。「理不辯不明,岳講授完畢,請大王及諸君發問。」
孫策謙虛了幾句,表示自己學問粗疏,想先聽聽別人的觀點。這都是安排好的程序,問難是討論學問的必經過程,但今天只是走個儀式,象徵的問兩個問題,儀式就結束了。
但凡事都有意外,當兩個既定人選按照事先安排提問完畢,徐岳回答完畢,話音未落,後面站着的那一群人中便響起一個聲音。
「敢問徐大師,我可以發問嗎?」
不用回答,只聽聲音,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8s 3.946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