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爺爺已經不會回來了。」
方里知道。
這個事實,方里還是知道的。
方里知道,爺爺再也不會回來了。
可是…
「可是,為什麼這樣就得哭呢?」
當方里問出這麼一個問題時,媽媽的表情是即有些驚訝,又有些疑惑。
然後,媽媽便這樣回答了方里。
「爺爺不會回來了,正常人都會感到傷心難過,所以會哭啊。」
聽到這句話,方里便再也沒有說什麼了。
只不過,方里的心中,卻有着一個疑問。
「正常人就應該在這個時候哭嗎?」
就是因為這樣,方里才會在八歲那年,向老師提出那樣的一個問題。
等到長大以後,方里才知道,那確實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親人的逝世,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理所當然應該哭泣。
因為,會傷心,會難過,那才是正常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當一個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有着統一性的原則,那就算正常了。
因為,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都必須與客觀環境保持一致性,哪怕只是形式上與內容上。
當一個人的精神或者心理與外界的環境失去統一,那麼,這個人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那個時候,這個人就會成為異常。
因此,從這個理論上來看,方里不是一個正常人。
那一天,方里沒有哭泣。
別人在傷心難過的時候,方里的內心只有平靜。
別人在理所當然的時候,方里的內心只有疑惑。
別人在哭泣流淚的時候,方里的內心只有驚訝。
如此格格不入,甚至稱得上是冷酷無情,怎麼不算異常呢?
再怎麼說,對方都是從小將自己給養大,跟自己感情極好,而且還是自己最喜歡的親人啊。
這樣的一個人逝去了,再也見不到了,正因為是一個小孩子,所以才更應該傷心難過不是嗎?
可是,從頭到尾,方里一直都沒有感到有一絲一毫的難過,一絲一毫的傷心,乃至連流一滴眼淚的衝動都沒有。
當時,大人們並沒有在意這一點,只當方里是真的沒有理解到死亡的意義,或者有些早熟,沒有被周圍的小孩子給影響,從而被渲染哭泣。
只有方里,在懵懵懂懂的狀況下,明白了一件事。
那就是…
「我跟周圍的人不一樣…」
那是方里當時唯一的一個想法。
長大以後,方里又明白了當時的自己為什麼會那樣。
不僅是因為方里開始懂事了,同樣是因為方里無法避免的又經歷了幾次同樣的事情。
那個時候的方里,同樣無法哭泣,無法感到傷心難過。
然後,方里明白了。
不管對方對自己有多麼的重要,跟自己多麼的親密,一旦他(她)死去,自己都絕對不會流一滴眼淚,不會感到有一絲的難過。
那不是方里不懂事,亦不是方里過於冷酷無情。
那只是一個缺陷而已。
一個方里在七歲的時候便開始有所懵懂,隱藏在內心深處的人格缺陷。
「我沒有辦法對別人的死產生感情…」
那麼…
「我也一定沒有辦法對自己的死產生感情…」
這一事實,在方里十八歲的那一年裏,得到了證實。
……
「砰————!」
那是一道極為響亮的撞擊聲。
當撞擊聲響起的那一個瞬間,方里只覺得一陣天旋地轉,等到視野重新恢復之時,第一時間裏進入他視野的只是一片天空。
可是,這片天空卻逐漸的染成了紅色,並一點一點的被黑色給取代。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3s 3.9449MB